浏览器缓存
参考:前端浏览器缓存知识梳理
看完这篇还不清楚缓存,求你打我?(有彩蛋)
缓存有哪些好处?
- 缓解服务器压力,不用每次都去请求某些数据了。
- 提升性能,打开本地资源肯定会比请求服务器来的快。
- 减少带宽消耗,当我们使用缓存时,只会产生很小的网络消耗,至于为什么打开本地资源也会产生网络消耗,下面会有说明。
Web缓存种类
数据库缓存,CDN缓存,代理服务器缓存,浏览器缓存。
所谓浏览器缓存其实就是指在本地使用的计算机中开辟一个内存区,同时也开辟一个硬盘区作为数据传输的缓冲区,然后用这个缓冲区来暂时保存用户以前访问过的信息。
纵览缓存处理步骤
- 第一步:接收——缓存从网络中读取抵达的请求报文
- 第二步:解析——缓存对报文进行解析,提取出 URL 和各种首部
- 第三步:查询——缓存查看是否有本地副本可用,如果没有,就获取一份副本(并将其保存在本地)
- 第四步:新鲜度检测——缓存查看已缓存副本是否足够新鲜,如果不是,就询问服务器是否有任何更新
- 第五步:创建响应——缓存会用新的首部和已缓存的主体来构建一条响应报文
- 第六步:发送——缓存通过网络将响应发回给客户端
- 第七部:日志——缓存可选地创建一个日志文件条目来描述这个事务
浏览器缓存过程:强缓存、协商缓存
强缓存
强缓存是当我们访问URL的时候,不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直接从缓存中读取资源,但是会返回200的状态码。
如何设置强缓存?
通过特殊的 HTTP Cache-Control(HTTP/1.1) 首部和 Expires(HTTP/1.0+) 首部,HTTP 让原始服务器向 每个文档附加了一个“过期日期”。就像一夸脱牛奶上的过期日期一样,这些首部说明了在多长时间内可以将这些内容视为新鲜的。
Cache-Control优先级更高。
expires
是HTTP1.0控制网页缓存的字段,值为一个时间戳,准确来讲是格林尼治时间,服务器返回该请求结果缓存的到期时间,意思是,再次发送请求时,如果未超过过期时间,直接使用该缓存,如果过期了则重新请求。
有个缺点,就是它判断是否过期是用本地时间来判断的,本地时间是可以自己修改的。
cache-control
是HTTP1.1中控制网页缓存的字段。
主要取值为:
- public:资源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缓存。
- privite:资源只有客户端可以缓存。
- no-cache:客户端缓存资源,但是是否缓存需要经过协商缓存来验证。
- no-store:不使用缓存。
- max-age:缓存保质期,(设置多少秒后缓存失效)。
协商缓存
如何设置协商缓存?
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是服务器响应请求时,返回该资源文件在服务器最后被修改的时间。
If-Modified-Since则是客户端再次发起该请求时,携带上次请求返回的Last-Modified值,通过此字段值告诉服务器该资源上次请求返回的最后被修改时间。服务器收到该请求,发现请求头含有If-Modified-Since字段,则会根据If-Modified-Since的字段值与该资源在服务器的最后被修改时间做对比,若服务器的资源最后被修改时间大于If-Modified-Since的字段值,则重新返回资源,状态码为200;否则则返回304,代表资源无更新,可继续使用缓存文件。
Etag / If-None-Match
Etag是服务器响应请求时,返回当前资源文件的一个唯一标识(由服务器生成)。
If-None-Match是客户端再次发起该请求时,携带上次请求返回的唯一标识Etag值,通过此字段值告诉服务器该资源上次请求返回的唯一标识值。服务器收到该请求后,发现该请求头中含有If-None-Match,则会根据If-None-Match的字段值与该资源在服务器的Etag值做对比,一致则返回304,代表资源无更新,继续使用缓存文件;不一致则重新返回资源文件,状态码为200。
Etag / If-None-Match优先级高于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同时存在则只有Etag / If-None-Match生效。
刷新对于强缓存和协商缓存的影响
- 当ctrl+f5强制刷新网页时,直接从服务器加载,跳过强缓存和协商缓存。
- 当f5刷新网页时,跳过强缓存,但是会检查协商缓存。
- 浏览器地址栏中写入URL,回车浏览器发现缓存中有这个文件了,不用继续请求了,直接去缓存拿。(最快)
缓存位置
查找浏览器缓存时会按顺序查找: Service Worker–>Memory Cache–>Disk Cache–>Push Cache。
1. Service Worker
是运行在浏览器背后的独立线程,一般可以用来实现缓存功能。使用 Service Worker的话,传输协议必须为 HTTPS。因为 Service Worker 中涉及到请求拦截,所以必须使用 HTTPS 协议来保障安全。Service Worker 的缓存与浏览器其他内建的缓存机制不同,它可以让我们自由控制缓存哪些文件、如何匹配缓存、如何读取缓存,并且缓存是持续性的。
2. Memory Cache
内存中的缓存,主要包含的是当前中页面中已经抓取到的资源,例如页面上已经下载的样式、脚本、图片等。读取内存中的数据肯定比磁盘快,内存缓存虽然读取高效,可是缓存持续性很短,会随着进程的释放而释放。一旦我们关闭 Tab 页面,内存中的缓存也就被释放了。
3. Disk Cache
存储在硬盘中的缓存,读取速度慢点,但是什么都能存储到磁盘中,比之 Memory Cache 胜在容量和存储时效性上。
在所有浏览器缓存中,Disk Cache 覆盖面基本是最大的。它会根据 HTTP Herder 中的字段判断哪些资源需要缓存,哪些资源可以不请求直接使用,哪些资源已经过期需要重新请求。并且即使在跨站点的情况下,相同地址的资源一旦被硬盘缓存下来,就不会再次去请求数据。绝大部分的缓存都来自 Disk Cache。
prefetch cache(预取缓存)
prefetch是预加载的一种方式,被标记为prefetch的资源,将会被浏览器在空闲时间加载。
4. Push Cache
Push Cache(推送缓存)是 HTTP/2 中的内容,当以上三种缓存都没有命中时,它才会被使用。它只在会话(Session)中存在,一旦会话结束就被释放,并且缓存时间也很短暂,在Chrome浏览器中只有5分钟左右,同时它也并非严格执行HTTP头中的缓存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