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哥故事会】01、开端:“月薪2K,明天入职”

顺风的青春大抵相似:上岸、高薪、继承家业。

逆风的青春各有各的奇葩:高考失利、荒废青春、从业错误等等…

我属于:荒废青春 + 从业错误 的那一类。

我要讲的,是我从转行,到进入程序世界后所见所闻的各种趣事、辛酸、奇葩人事。

一、制造业国企:两年评优,降薪200

“这就是你熬夜测量的结果?一点用没有。”

2012年,我以一个险险毕业的状态,毕业于武汉一所不高不低的211学校,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通俗点说:“发动机专业”。

2012年-2015年,我在山东某三线城市一家国有发动机厂,拿着 3k 左右的工资混了三年。

三年里,我拿了两年的评级A(前 25%),你们猜第三年相比于刚毕业,我的工资涨了多少?

答案是:-200 块。

你没看错,反而降了 200 块…

这家国企的套路简直逆天。

  1. 应届生入职给一个虚高的价格,第二年转正定岗打骨折。(我当年入职月薪税前4K,第二年变3.4K。)

  2. 每年评 A 涨薪 100 元,B 评级不变,C 甚至降薪。

  3. 效益不好的时候来个全员降薪,共克时艰。

好家伙,这家国企比私企还狠。

因此,当我两年评级后,看着到手 3k 出头的工资,心生绝望,于是和女朋友商量着还得回武汉去发展。

两年评优,降薪 200,确实牛逼。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绝望的事情是:

机械行业壁垒深厚,即使你有心想学一些东西,但是没有实践环境和经验,就很难有所进益,各个单位对自己的东西也都藏着掖着。(这和软件开发开放的社区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时常觉得,我每天上班下班,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死去。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我至今想来都觉得非常讽刺的事情:

有一年,我厂发生了一系列质量事故,事故惊动了集团的首席技术专家,于是需要进行一场专题讨论。

我厂的核心理论为“主要是设计问题,而不是装配工艺问题”。(我厂为生产单位,简单说就是甩锅给设计单位)

为了论证这一论据,我的顶头上司“L主任”需要一组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佐证他的论据,于是安排我在开会的前一天晚上熬夜进行试验及数据采集。

年少无知的我,认真而务实地熬夜到两点,采集了十几组对照数据。

第二天,“L主任”看到我交上去的数据,勃然大怒:“这就是你熬夜测量的结果?一点用没有。”

所谓没用,就是“虽然真实,但无法佐证我的论点”。最后那组数据在经过巧妙的变换之后,成为了“有用的数据”。

既然如此,让我熬夜测量图个啥?

诸如此类,在职的三年里,我们有非常多的工作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甩锅”。这让我感觉自己的工作非常没有意义。

我的生活,也像是迟暮的老人,毫无奔头地晒着下午四五点的太阳。

经过长久的深思熟虑,我终于做下了决定!

2015年夏天,我卷着铺盖滚回武汉,投奔女友,开始了我的求职之旅。

我本以为求职之路不会太长,但我没有想到,这竟是个如此波澜起伏的故事。

二、迷茫彷徨,寻找出路

—— “你的目标薪资是?”

—— “6.5K”

—— “噗嗤…”

求职的一个多月里,我的心理发生了如下变化:

最开始,我面试“头部大厂”;后来我面试“普通大厂”;再后来我想着“小厂也行,别太偏远就行”;最后“只要是个厂就行”。

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低端的机械人才在武汉招聘市场里居然如此饱和且廉价。

举个例子:

2015年,我面试一家身处4环之外的“增压器”制造厂商,初面通过后进入HR面试环节,我坦言我的目标薪资为 6.5K,然后那HR直接绷不住笑了…直言厂里超过这个薪资的不超过 3人

2015年了,6.5K 很高吗??

但凡我看上的企业,经过一两轮面试后都杳无音信。但凡是看上我的企业,要么薪资感人、生产环境恶劣,要么是山高路远的小型作坊。

因此,我的心态逐渐失衡,从“我应该找个什么工作”,变成了“我究竟能做什么?”。

两个月之后,当我翻来覆去刷完求职列表之后,万念俱灰的我破罐破摔,开始转换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了一些其他方向的尝试。

既是消解焦虑,也是赚些家用。

在某8同城做了一个半月的电话销售。(打骚扰电话,跑二手车市场)

在某创装饰做了两个月的总经理助理。(本人男,170斤,虎背熊腰,给总经理泡茶…)

还在某创装饰,转岗营销数据分析一个多月。(主要工具:Excel、PPT)

以上这一系列短暂而不着调的求职生涯,也让我不断反思着诸多问题。

“十几年寒窗,4年大学,不做机械的话,我究竟能做什么?”

“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我依然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彼时我的职位是“总经理助理”。

总经理徐宏禹先生偶然和我展开了一个对我未来而言十分有价值的谈话,他提出了一个观点:
“学习力就是年轻人的核心竞争力。”

当时我处处碰壁,万事不顺,本能地就想抬杠。

但是徐先生却制止了我的抬杠,说不愿意讨论个例,让我好好思考这句话是否具备普适性。

后来我反反复复地想起这句话,思考它的正确性,后来居然真的想通了很多事情。

三、被谎言吸引,却飞蛾扑火

我到底是被谎言吸引,还是被时代吸引,这很难说清。

就是在那几个月里,我一次次地刷着招聘软件,一遍遍地思考着哪些职业是适合我的,是高薪的,是工作地点不偏远的,是我有兴趣的,是壁垒不高的,是技能被广泛需要的。

最重要的一点,符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

一次又一次的,答案渐渐呼之欲出:

“程序员。”

彼时,2015年,互联网泡沫仍未破灭,老罗的锤子科技红红火火,各种互联网新事物层出不穷。

“如果奇迹有一个出生地,那一定是互联网。”

当时“58招聘”上、“猎聘”上、“拉勾”上,程序员的工资总是远远甩开其他职业几条街。

“8-10K,要求:编程爱好者,愿意学习,能吃苦耐劳。”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以上招聘要求疑点重重,但当时我身为圈外人,仍然看得心潮澎湃:“这特么就是时代在召唤吗?”

后来我知道了,上面这种招聘都是培训机构的小把戏。

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了自己的“编程学习之路”。

我下载了《马某兵java教程》系列视频、kindle里装满了各种《Android 从入门到精通》、《疯狂的Android》等各种教程。

我像疯了一样学习。

工作的间隙、晚上下班后到凌晨2点之间的所有时间、乘坐地铁的时间。

犹记得有一次开公司全体会议,我带了一个纸质的笔记本,就坐在喧闹的人群里,专心地在纸上默写当天未能理解的“java异步”写法。

直到接近2015年年底的时候,我辞职了。

辞职的理由是“结婚”。

如果30岁之前,我的人生有什么低谷的话,2015年的我无疑躺在谷底,无力喘息。

彼时彼刻,她依然陪在我身边,并且坚定地相信我,选择嫁给我。

结婚之后,我花了一个月全职学习。

直到我做出了一个简易的“微博安卓客户端”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去寻找一些工作了。

四、艰难入行,一往无前

开始找工作之后,我选了几家之前老早就相中的“要求低、薪资高”的企业。

毫无疑问,全是骗子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的讨论:

  1. 出一些奇奇怪怪、什么实用性的刁难题目,将面试者打击得信心全无。
  2. 招聘人员顺势安慰面试者:“虽然你目前的水平不够,但非常巧,目前我们公司有个合作培训的机会…”
  3. 鱼儿上钩。

(时至今日,某8同城上依然充满了这种性质的招聘,只不过现在多了个“培训代招”的警告)

在经历了两三家培训机构的 Pua 之后,我又开始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哥辛辛苦苦学了几个月,怎么啥都不会?”

此时,在一个移动端开发QQ群里,有个人在群里问:“招聘安卓开发,有意者私聊。”

我抱着问问又不掉块肉的想法,发了私聊:“请问招实习生吗?”

“可以,过来聊聊。”

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家“非培训机构”公司的正式面试。

这是一家产研团队总共 7人的小公司,技术负责人是一个30来岁的东北汉子,留着爽利的平头,一口味道分明的东北普通话,后来我叫他“磊哥”。

磊哥也不太懂 Android 技术,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 Java服务端开发,因此在跟我面试的过程中,他主要问了我一些关于“Java基础”的问题,相比于那些培训机构故意刁难人的问题,磊哥的问题显得无比实诚。

面试的最后,磊哥问我期望薪资是多少。

当时我的想法其实很极端:

哥缺的真不是那几千块钱,哥缺的是行业敲门砖和行业经验。

于是我很坦诚地说:“我可以不要工资。”

磊哥说:“这肯定不行,你还要生活,多少要点,毕竟以后我们是一个团队的。”

我想了想说:“两千吧。”

磊哥说,好。

技术面就这样过了。

老板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他过来和我简单聊了几句,问出了薪资问题。

应该是磊哥已经打好伏笔的原因,当我说出期望薪资是“月薪2K”之后,老板很爽利的答应了。

“月薪2K,明天入职。”

对于我而言,这是标致着我职业生涯开始的一句话。

To Be Continue

本章结束。

系列未完。

本章说

我是春哥
大龄前端打工仔,依然在努力学习。
我的目标是给大家分享最实用、最有用的知识点,希望大家都可以早早下班,并可以飞速完成工作,淡定摸鱼?。

你可以在公众号里找到我:前端要摸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