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网络协议】-TCP和UDP篇

作用

TCP和UDP都属于运输层(tcp/ip体系结构)的协议,负责为数据通信提供传输路径。

区别

1.(TCP面向连接,UDP面向无连接) TCP 提供可靠交付。通过 TCP 连接传输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并且按序到达。我们都知道 IP 包是没有任何可靠性保证的,一旦发出去,就像西天取经,走丢了、被妖怪吃了,都只能随它去。但是 TCP 号称能做到那个连接维护的程序做的事情,这个下两节我会详细描述。而 UDP 继承了 IP 包的特性,不保证不丢失,不保证按顺序到达。

2.(TCP发送流,UDP发送包)TCP 是面向字节流的。发送的时候发的是一个流,没头没尾。IP 包可不是一个流,而是一个个的 IP 包。之所以变成了流,这也是 TCP 自己的状态维护做的事情。而 UDP 继承了 IP 的特性,基于数据报的,一个一个地发,一个一个地收。

3.(TCP可以拥塞控制,UDP不行)TCP 是可以有拥塞控制的。它意识到包丢弃了或者网络的环境不好了,就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看看是不是发快了,要不要发慢点。UDP 就不会,应用让我发,我就发,管它洪水滔天。

UDP特点

第一,沟通简单,不需要一肚子花花肠子(大量的数据结构、处理逻辑、包头字段)。前提是它相信网络世界是美好的,秉承性善论,相信网络通路默认就是很容易送达的,不容易被丢弃的。

第二,轻信他人。它不会建立连接,虽然有端口号,但是监听在这个地方,谁都可以传给他数据,他也可以传给任何人数据,甚至可以同时传给多个人数据。

第三,愣头青,做事不懂权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退让。它不会根据网络的情况进行发包的拥塞控制,无论网络丢包丢成啥样了,它该怎么发还怎么发。

UDP使用场景

第一,需要资源少,在网络情况比较好的内网,或者对于丢包不敏感的应用。这很好理解,就像如果你是领导,你会让你们组刚毕业的小朋友去做一些没有那么难的项目,打一些没有那么难的客户,或者做一些失败了也能忍受的实验性项目。

第二,不需要一对一沟通,建立连接,而是可以广播的应用。咱们小时候人都很简单,大家在班级里面,谁成绩好,谁写作好,应该表扬谁惩罚谁,谁得几个小红花都是当着全班的面讲的,公平公正公开。长大了人心复杂了,薪水、奖金要背靠背,和员工一对一沟通。

第三,需要处理速度快,时延低,可以容忍少数丢包,但是要求即便网络拥塞,也毫不退缩,一往无前的时候。记得曾国藩建立湘军的时候,专门招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新兵,而不用那些“老油条”的八旗兵,就是因为八旗兵经历的事情多,遇到敌军不敢舍死忘生。

如果将 TCP 比作成熟的社会人,UDP 则是头脑简单的小朋友。TCP 复杂,UDP 简单;TCP 维护连接,UDP 谁都相信;TCP 会坚持知进退;UDP 愣头青一个,勇往直前;UDP 虽然简单,但它有简单的用法。它可以用在环境简单、需要多播、应用层自己控制传输的地方。例如 DHCP、VXLAN、QUIC 等。

TCP三次握手

首先,为什么要三次,而不是两次?按说两个人打招呼,一来一回就可以了啊?为了可靠,为什么不是四次?

第一次握手:A发起一个连接。当发了第一个请求杳无音信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可能性,比如第一个请求包丢了,再如没有丢,但是绕了弯路,超时了,还有B没有响应,不想和我连接。A不能确认结果,于是再发,再发。终于,有一个请求包到了B,但是请求包到了B 的这个事情,目前 A 还是不知道的,A还有可能再发。

第二次握手:B收到了请求包,就知道了A的存在,并且知道A要和它建立连接。如果B不乐意建立连接,则A会重试一阵后放弃,连接建立失败,没有问题;如果B是乐意建立连接的,则会发送应答包给A。

当然对于B来说,这个应答包也是一入网络深似海,不知道能不能到达A。这个时候B自然不能认为连接是建立好了,因为应答包仍然会丢,会绕弯路,或者A已经挂了都有可能。

第三次握手:B 发送的应答可能会发送多次,但是只要一次到达 A,A 就认为连接已经建立了,因为对于 A 来讲,他的消息有去有回。A 会给 B 发送应答之应答,而 B 也在等这个消息,才能确认连接的建立,只有等到了这个消息,对于 B 来讲,才算它的消息有去有回。

当然 A 发给 B 的应答之应答也会丢,也会绕路,甚至 B 挂了。按理来说,还应该有个应答之应答之应答,这样下去就没底了。所以四次握手是可以的,四十次都可以,关键四百次也不能保证就真的可靠了。只要双方的消息都有去有回,就基本可以了。

好在大部分情况下,A 和 B 建立了连接之后,A 会马上发送数据的,一旦 A 发送数据,则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例如 A 发给 B 的应答丢了,当 A 后续发送的数据到达的时候,B 可以认为这个连接已经建立,或者 B 压根就挂了,A 发送的数据,会报错,说 B 不可达,A 就知道 B 出事情了。

当然你可以说 A 比较坏,就是不发数据,建立连接后空着。我们在程序设计的时候,可以要求开启 keepalive 机制,即使没有真实的数据包,也有探活包。

另外,你作为服务端 B 的程序设计者,对于 A 这种长时间不发包的客户端,可以主动关闭,从而空出资源来给其他客户端使用。

TCP四次挥手

A:B 啊,我不想玩了。

B:哦,你不想玩了啊,我知道了。

这个时候,还只是 A 不想玩了,也即 A 不会再发送数据,但是 B 能不能在 ACK 的时候,直接关闭呢?当然不可以了,很有可能 A 是发完了最后的数据就准备不玩了,但是 B 还没做完自己的事情,还是可以发送数据的,所以称为半关闭的状态。这个时候 A 可以选择不再接收数据了,也可以选择最后再接收一段数据,等待 B 也主动关闭。

B:A 啊,好吧,我也不玩了,拜拜。

A:好的,拜拜。这样整个连接就关闭了。

但是这个过程有没有异常情况呢?当然有,上面是和平分手的场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