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一定要“读”吗?

你知道《三国演义》吗?废话,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可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桃园结义,还是火烧赤壁,无论是三英战吕布,还是千里走单骑,哪一幕不是大家心目中的经典,那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真的读过《三国演义》吗?

我的三国始于袁阔成先生的评书。小时候,家里的老人中午听《三国演义》,我就一天一讲跟着听了下来,心情随着三国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就这样,我知道三国中的经典人物,三国中的经典事件,替刘关张三兄弟惋惜不已,大骂曹操的无耻,也为司马家最终统一天下而震惊(没错,这就是我最初听三国的朴素认知)。

我很长时间都没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三国演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反正我又不打算成为三国专家。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拿到《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前,已经了解三国的故事:我小时候靠的是评书,我儿子靠的是《凯叔讲故事》。

我在《为什么你读的书不够多?》中说过,学习只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之一,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是获取信息。对于获取信息目的的读书,我们真的要“读”书吗?

“读”书,以技术为基础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读书就是拿起一本书来,然后,用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去。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天读书和以前读书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拿起的书究竟是一本纸书,还是一本电子书,但核心都是用眼睛“看”过去。

在我们的认知中,读书是一个词,书,就应该是用来“读”的。但我们其实没有想过,“读”书的假设是建构在一些特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比如,我们习惯的信息获取的方式是通过视觉,书的内容都是呈现在纸面上等等。这个基础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以致于我们日用而不知,然而,技术在发展。

与书的交互,这些年在技术上最大的进步是,听书。

文字在互联网上的价值不言而喻,从获取信息到发表看法,很多人早就习惯了用文字进行表达。视频的价值在今天也非常明显了,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今天也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它们都需要使用到人的眼睛,所以,这两种媒介都要占据人们的注意力,这也是大量 APP 努力的重点。

但是,其实还有一种媒介是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忽视的,那就是音频。音频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不过分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听,比如,散步、跑步、通勤路上等场景都可以使用。只不过,相比于文字和视频,音频的能力一直发掘得不够充分。

一说起音频,我们第一反应都是音乐。音乐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只有音乐,形式未免显得太单一了。其实,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音频了,比如各种播客(Podcast)。但播客诞生得有点早了,在 PC 时代,人们要坐在电脑面前,注意力一定是被占据的,在与文字和视频的比较之中,音频是没有特别优势的。直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音频的优势才体现出来。所以,我们看到了像喜马拉雅、得到等平台的兴起。

音频有其优势,图书也有着很大存量,如果二者能够结合起来,应该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应该可以很好地满足获取信息类的阅读。不过,这种这件事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生。因为书的存量太大,依靠人一本一本地去录成音频,这个周期会很长,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音频与图书的结合,还有一条技术的路可以走,就是机器的语音朗读。但是,估计很多人一想到机器朗读的文字,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的确,很多年前是这样的。不过,好消息是技术的路总是可以不断提升的,一直提升到一个可用的程度。而现在,语音朗读的路几乎已经打通了。

书可以听了

拜这些年技术的发展,语音朗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最先让我觉得能听的是微信读书。

鉴于我很熟悉令人难以忍受的语音朗读之声,所以,当我听到微信读书读出的语音,我感觉很震惊。虽然你还是能够听出它是语音朗读的,但是,它确确实实进步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一些公司对语音朗读这个赛道的评价。整体上来说,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公司的语音朗读都已经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不过,在技术和产品结合的实用性上,微信读书的的确确是走在前面的,这样的评价很高,尤其是来自竞品的公司。

也是因为这个发现,我尝试着听一些书,我发现它很好地满足了我获取信息的需要。一些自己不熟悉领域的书,想读下去需要硬着头皮,这是很痛苦的。采用听书的方式,我只要听就好了,顺着信息流一路向前,很快让自己进入到书中提供的上下文中,而无需调用那么大的注意力,这极大地降低了我进入到一本书的成本。

听书,正如前面所说,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有时间就听一点。通过这些碎片时间,一些原本令人头疼的大部头,我也有机会窥见其全貌。

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也发现了微信读书能听,选择了“听”书。而微信读书的团队也发现了这个趋势,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微信读书的姊妹产品诞生了:微信听书。

时至今日,听书已经成了我重要的“读”书方式,我也在不断地尝试优化自己的听书体验。

书可以怎么听

我必须承认一点,无论如何,人声朗读要优于语音朗读的,所以,如果一本书有人声朗读的版本,我会首选人声朗读的。因为从人声中,我们可以听出朗读者的感情,这一点是语音朗读还做不到。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书都有了自己的人声朗读版本,比如,中信、读客等出版社的很多书都有人声朗读版本,甚至是一些刚刚出版的新书都配套了人声朗读的版本。所以,要听书可以先去找找有没有对应的人声朗读版本。

不要以为人声朗读,就像一个播音员一样在朗读,现在很多人声朗读做得好的,很注意用户的体验,甚至感觉像是在听评书。比如,《光荣与梦想》这套书让我听出了美国版《三国演义》的感觉。

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倍速播放。我们知道,相比于人类接收信息的速度,人的语言表达是很慢的。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采用 1.2 倍速播放,大多数人根本听不出来,所以,你至少可以采用 1.2 倍速来听书。如果你习惯了 1.2 倍速,把速度调到 1.5 倍速,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那接下来,你很可能会进化到 2 倍速听书,这样一来,你听书的速度就会大大地加快。

事实上,我现在就是以 2 倍速在听书,这不是我牛,只能说明语音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我知道,有人甚至是以 3 倍速在听,这中间的差别无非是一个自我训练的过程而已。当然,如果你一步到位去听 2 倍速的东西,刚开始确实有会觉得快,但人脑是很强大的,经过一段时间,你很快就会适应的。

谈到倍速听书,我还有一个小发现,采用 2 倍速听书时,语音朗读听上去的效果会更接近人声朗读。我猜,大概是 2 倍速时,二者都会有些失真,所以,反而会让二者听上去更接近吧。

听书技术发展到今天,它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可以选择不同的人声,听上去就像不同的人在给你讲这个故事

微信读书目前只提供了男声和女声,两个平平淡淡的声音。如果有同样的书,我目前会选择听得到的电子书,因为其中有一个语音是罗胖的版本。有了这个版本,听一本书时,就像在听一期罗辑思维,感觉会好一些。

小结

你还在“读”书吗?听,已经越来越变成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有些人一看书就犯困,不妨听听书;走在路上,不能用眼睛盯着书,不妨听听书;你想闭目养神,不妨听听书。

时至今日,听书已经成了我的主要“读”书手段,如果说听书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有的书还不支持语音朗读,原因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版权限制。

技术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要辜负时代的馈赠。闲来无聊,听听书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