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前端程序员的2021年中总结

2019年高考完到今天,不知不觉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了。7月2号刚刚考完了大二下学期的最后一门考试——操作系统。这也正式宣告着我的大二生活的结束。

我们专业的培养方案安排很有意思,前两年基本上会上完几乎所有的课程,后两年课程非常少,适合出去当打工人。所以我们也会调侃说,两年的大专结束了,终于毕业了之类的话?。

考试周真的难顶,全国的大学生考试周都在破防,可能一学期的课,要用一两天时间去抓住重点进行复习,考一个能及格的成绩,好给自己的每一学期画上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考完试的这两天,我做了一些整理工作,整理了工作室的一些电子资料、文档;和小伙伴们开了会,初步讨论了工作室的未来发展;整理了自己连年以来写过的东西。

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上了大学以后,我一直在往前走着,但是很少有时候清楚自己到底是走向什么地方,就只是不停的往前走。在这种环境下,我没法停,不敢停。最近难得能偷出来一些时间,在这个关键的,即将半只脚踏入社会的节骨眼上,是时候停下来认识认识自己,反思一下了。恰好之前写的总结也因为博客不断搬家搞丢了,这次就来对前两年的大学生活做个总结。

走得早未必走得远

我是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高中时学过一段时间的信竞,有一定的 C 语言基础。上大学前,在学校的迎新大群里,偶然看到一位学长在招募队友(打工人),那是一个用 Flutter 和 Dart 做手机 App 的创新创业项目,于是在暑假,边学车,我也边在学习 Dart 基本语法和 Flutter 框架开发模式。

我当然不是“走得早”的那一类人,每一届的新生里,都会有那么几个公认的大佬,很会水群,打过信竞,人称“高中爷”。他们那样的人当然是先行者。在初入大学,所有人都还什么专业知识都不懂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每个人都想成为那样的人,有很强的技术,成为一大批人的关注点或偶像。可能我在高考完的暑假才开始接触到可能有一点点像“前端”的东西,但是有人已经对前端框架有所了解了。差距肯定是存在并且难以避免的。重要的是心态以及如何面对差距。

我曾经一直以为,我大学四年不可能有机会和那些技术大牛有任何交集。因为他们都很厉害,他们的圈子里都是技术很厉害的人。通过两年的努力,虽然我还是和那些很牛逼的人交集甚少,不过能看到和他们的差距有一丝一毫的缩小,我还是十分满足。

我的前端学习是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开始的,进入大学后,学院的工作室氛围十分浓厚,校级工作室、院级工作室……应接不暇。身边一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每看到一个工作室都去投一份报名表,去参加招新选拔,去做那些我连题目都读不懂的招新考核题。而每个工作室的宣传也很有意思,仿佛在说加入我们工作室,无论如何,你就一定成为最牛逼的人。

不可否认,各个工作室的同学们确实都很厉害,但那只能说明各个工作室的同学很厉害,并不代表进入工作室就会成为和他们一样厉害的人。

同学们的热情报名和工作室的热情宣传让我望而却步,我相比于其他踌躇满志的同学们,我有什么优势去在竞争中击败他们,成为那些很牛逼的工作室的一员呢?没什么优势!

最后,在工作室宣传的热潮都过去了之后,有一个工作室吸引了我——择栖工作室。

第一次见这个名字,是在学院的一个大会上,优秀院友回学校,有一页 PPT 上,印着一众工作室的 Logo,其中有一个,看起来古朴内敛,但又大气磅礴。它像一枚印章,在白色的底上印下择栖二字。不久后,就听说了这个工作室的宣讲会。我还记得那天的宣讲会很“特别”,在教学楼的一个大教室里,晚上,人不多,甚至有点冷清,加上教室里灯光不亮,感觉让人很安心,因为那种静谧的感觉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没有热闹的人群,只有自己的享受。

在别的工作室大肆宣传“牛逼”的时候,这个工作室宣传的是他们的环境——家一样温馨的环境。这深深的吸引了技术很差劲的我。

最后顺利进入工作室,还当选了技术负责人。

从工作室招新考核开始,我学习了前端基本的三剑客。在那之后又学习了 Vue 全家桶,React 全家桶,Nodejs,爬虫……和前端相关的或是不相关的,只要我有兴趣,我就会去学。虽然学完会忘?。

在这期间,我也做了一些小项目,拿了一些小奖,认识了一些很厉害的同学,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终于我也成了“走得早”的人。我的技术能力终于不再是垫底,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专注于忙活各种和技术毫不相干的事情。也因此一度陷入迷茫,学了这么多,我接下来应该干什么?

在我技术停滞的这段时间里,有很多的人从 0 开始,学习前端,并且在一些方面已经快要和我进度齐平。这让我更加心慌,并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走得早并不一定走的远。

我有一个关系很棒的哥们,前段时间因为在 CSDN 上写博客写得多,被 CSDN 评为机器学习领域创作者 Top 20,同时受邀入驻掘金社区,继续进行机器学习领域文章的产出,而且还收到了掘金社区邮寄的纪念品。

在衷心为他感到开心的同时,我也有亿点点的羡慕,想想当时搭博客,他的博客还是在我的指导之下搭建完成的?。因为我做前端,对于 CSS 样式更加熟悉。他买了一套博客主题,想要对其中的一些小的样式进行修改,我也提供给他一些帮助。

一年过去,他的博客总访问量已经达到了一万余次,我的博客已经被我自己搞垮?。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为自己不如别人基础好,学习某个东西起步晚等问题纠结,那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例子,证明你的担心是多余的,走得早不如走得远。

坚持+挑战≈天赋

我喜欢看别人的博客,同学的、大咖的我都喜欢。不过我不喜欢读那些高深的、读不懂的技术文章,我喜欢读他们的个人总结。

写自己的个人总结,就像是在给别人讲故事,七零八乱,乱七八糟,想到啥说啥,享受表达的畅快;看别人的总结,就像是在和那个人对话,津津有味、井井有条。

我看了很多人的成长路线,了解了他们的发展过程。我发现,很强的人也会像我一样,在某段时间对某个事情产生困扰。我也发现,很牛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能坚持一件事,并且接受这件事带来的一切挑战。

我们年级的高中爷,那些大佬们,在其他人都还毫无目的的虚度着高中的时光时,他们就已经想方设法从各种渠道获取关于技术的一切知识,并将技术化为己有。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面对挑战,他们还是毅然决然选择在报志愿的时候坚持同一条道路,这加起来就是一种天赋。

我那位关系很好的哥们,他在搭博客、写博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 Web 的人来说,要玩转一个自己买服务器搭的博客真的困难。在默默无闻的日子里,他坚持产出优秀的原创文章,他接受这些挑战,并且坚持了下来,所以他能取得 CSDN 和掘金两个优秀社区的认可,也在意料之中。

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下午看 B 站,刷到了雨哥的一些拼乐高的视频,他对于乐高的坚持,加上那些乐高拼装的难度,这就是他的天赋的展现。所以他的每期视频会有那么多的点赞,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但是再反观自己,正如刚刚所言,我的博客已经被我折腾垮了。好不容易才刚刚有可能起步的“个人品牌”直接崩塌。

这中间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从今年上半年开始,GitHub 的提交基本没断过,因为做一些比赛的项目,经常日提交数能达到十次(主要怕写出问题,写完一个功能点就会提交一次)。
D2P75ZoUgAAdFAN

终于能赶得上地铁站百分之一的努力。然后……我就开始对我自己的 GitHub 账号名不满意,心血来潮换了一个账号名,结果……很大一部分的绿点(大概有两百多次提交)都直接被吞掉了?。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两个非常大的缺点,第一是很难坚持,第二是不愿意面对挑战。

刚开始选择前端,是因为前端对我来说相对简单,并且刚开始学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的过程,总感觉学得很快,感觉自己是个天才,我喜欢这种感觉。

越学的深入,越感到自己的无知,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所以之前就有想过转学其他方向。一开始效果还不错,毕竟从 0 开始的感觉确实不错,但是想到不管学什么,都会遇到瓶颈,不思考怎么破除瓶颈,而是换个赛道,一直这样躲着也不是事,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并非不喜欢挑战,而是每个人天生都喜欢一直在舒适区里面带着,不愿意跳出来。我也一样,从用 Vue 和 React 分别做过一两个项目开始,我就陷入了新建项目,设计路由,开发,结束,再新建项目的循环中。收获肯定是有的,就是对于新建项目到开发项目的流程十分熟悉。对两个框架以及相关生态的使用也非常熟悉。

在看到外面的世界之前,囿于自己的那一口小井里,感觉自己还挺厉害,所以技术上停滞了下来。最近报名了百度前端训练营,从百度的大牛身上看到了前端的多样性和前端工程师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且在对前端校招的了解中,知道了大厂更愿意接纳哪种的人才。于是越发觉得这种只停于表面和皮毛,只会使用框架而不深入钻研其中的原理,这种水平实在不得行。

越来越感觉到,越学的深入,越能体会到自己的无知。

我也在慢慢的跳出舒适区,挑战新的东西,挑战更深入的前端知识。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我自己的“天赋”。

生活没有唯一的最优解

大一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保研,听到最多的词汇是保研。似乎只要努力两年多,努力五个学期,就可以永世轻松了。好像万般皆下品,唯有保研高。

保研人当然牛,保研也当然舒服,不过并非每个人的追求都是如此,并非保研才是唯一正确的追求。

我们从小就受到“标准答案”思维的禁锢。一道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最接近标准答案的回答才能是正确答案,与标准答案差别较大的答案就是错误答案。

而一路走来,这种标准答案思维一直在得到印证,小学的唯一标准答案是考上一个好初中,初中的标准答案是考上一个好高中,高中的标准答案是考上一个好大学。(这里又涉及另一个标准答案思维,如何定义一个学校“好”还是“不好”)。

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没有这样明确的标准答案了,我们就开始尽力寻找最优解。辅导员说保研,学校鼓吹保研,同学讨论保研,于是保研似乎成为了那个最优解。

但是,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我深刻感受到,大学真的是一个多元的地方,每个人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方式、节奏。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的选择永远是最优解,没有谁比谁厉害,能被老师夸奖、能被学校表彰,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发展正好符合学校的利益需求,并不能说明这个人一定比没受到表彰的人优秀。

生活是没有最优解的,比保研更加重要且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比比皆是。从 2020 年到现在我也当了一年的导生,从 20 级同学的身上我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的影子。

有一进大学就迷失的同学,也有一进来就一飞冲天的同学。我觉得每一种同学都很厉害,我鼓励我带的班上每位同学的每种发展路线,而不会告诉他们大学应该是什么样。

我始终相信,对每个人而言,他自己活成什么样子,那生活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生活没有唯一的最优解,每个人所拥有的生活,就是生活的最优解。

你不必变得很厉害,才可以写博客

前段时间折腾了新的 Hexo 博客,买了新的硬盘、内存条、网卡,给笔记本电脑也升级了一波。根据这么多次折腾博客,以及看别人的博客,我发现博客其实是一个人通过文字,与不同时空的人交流的一种方式。

我可以通过读别人三四年前写的博客,看他们在我这个年龄进行的思考,学到的东西,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我也可以记录我自己在每个年龄进行的思考,学到的东西,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然后给多年之后偶然刷到的朋友看。

没有谁天生就很牛逼,精通 JS,自己能造框架……每个人都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成长的过程,遭遇的挫折和困难,这些不但不是成功者的耻辱,反而是他们的荣耀徽章,也是这条路上的后来者的宝贵财富。

所以,我又开始折腾博客了。我希望记录下来现在有多菜,我希望以后能成为很厉害的人,我希望看我博客的人能从我的经历里获得信心,我都可以做到的事,同时期的你们比同时期的我厉害的多,你们一定能做的更好。


很久没写东西,一写没想到能写出来这么多东西。这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东西,很遗憾两年了,留下来的文章产出很少,这也很多时候让我一度怀疑我忙了这么久到底干了些什么。

感谢你看到这里,用一句我最喜欢的《无问西东》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本文首发于我的博客,同步于掘金社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