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书籍」福泽谕吉《劝学篇》

前言

近期阅读了福泽谕吉的《劝学篇》,虽说作者是在日本 1880 年代所著文章,在期内容至重于当前“明治维新”的思想启蒙,很多内容个人认为对于如今都有失偏颇,现如今也有挺多人批判。

但一些内容观点至今仍是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对于一百多年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有这样的超前的想法和思考,可谓是不能被否定的一本思想启蒙的经典著作。

个人对文章进行精读,取其精华窃取其糟粕,提取个人所学所得。

篇幅

  • 第一篇劝学书
  • 第二篇人与人的平等
  • 第三篇论国与国的平等
  • 第四篇论学者的职责
  • 第五篇明治七年元旦致辞
  • 第六篇论国法之贵
  • 第七篇论公民的职责
  • 第八篇勿以自身意志制约他人
  • 第九篇分述学问的两类旨趣
  • 第十篇续前篇,赠中津旧友
  • 第十一篇论因名分而产生伪君子
  • 第十二篇论鼓励演说/论人的高尚品行
  • 第十三篇论人类怨恨之害
  • 第十四篇论内心的自检/论照顾的含义
  • 第十五篇论不疑事物与决定取舍
  • 第十六篇论守护自身的独立舱思想与行动应当一致
  • 第十七篇论人望

第一篇:劝学篇

摘录

  •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就是说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
  • 人们生来并无富贵贫贱之别,唯有勤于学问、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富贵,没有学问的人就成为贫贱。
    • 做困难工作的叫做身分高的人,做容易工作的叫做身分低的人。大凡从事操心劳神和冒风险的工作是困难的,使用手足从事劳力的工作是容易的。
  • 我们应当把不切实际的学问视为次要,而专心致力于接近世间一般日用的实学。
    • 如果大家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并有所体会,而后士农工商各尽其份,各自经营家业,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就可以独立了。
  • 治学的要道在于懂得守本分。
    • 自由与恣情放荡的界限也就在于妨害他人与否。
  • 自由独立又不限于个人,还适用于国家。
    • 各国都存在于同一天地之间,被同一太阳所照耀,观赏同一月亮,有着共同的海洋与空气,要是人民情投意合,将彼此多余的物资相互交换,并进行文化交流,就不会发生耻辱和骄矜的感觉,能同获便利,共谋幸福,并本诸天理人情而互相友好。
    • 如果国家遭到侮辱,全体国民就应当拚着生命来抗争,以期不使国威失坠。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国家的自由独立。
  • 每个人都有他相应的身分,并须按照身分而具备相应的才德,要具备才德就须明白事理,要明白事理则须求学,这就是学问所以成为首要任务的缘故。

个人总结

第一篇重点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个人感悟理解将其分为了以下几点内容:

学识与否是从“人生来平等后”,以大众视角做困难工作的人往往有身份而有财富收获。而在此则需勤于学问、知识丰富才能掌握其困难工作。

当我们学习学问时,主次关系很重要,本篇讲述:**要专心致力于接近世间一般日用的实学,而非一些远离实际不切合日常需要的非识学。**个人认为都很重要,只是主次之分,坚持修身养性的道理。

当专注有用的学问后,我们可以自我独立,进而家庭独立,最后国家独立。

有了学识我们也需要懂得自己身份的本分,影响他人,也是一种本分职责

学识能真正让我们理解自由独立,并且获得自由独立。

我认为身份是可以突破,而突破到对应的身份需要具备相应的才德,要具备才德就须明白事理,要明白事理则须求学,这也就是学问的重要性

第二篇:人与人的平等

摘录

  • 广义地说,学问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如心学、神学、理学等是无形的学问,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是有形的学问。它们都能使人扩大知识见闻的领域,辨明事物的道理和懂得做人的本分。

  • 人与人之间的均衡一致而论,我们不能不说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并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

    • 所谓基本权利,就是人人重视其生命、维护其财产和珍视名誉。
    • 憎恶疼痛和喜欢美味是人们的情欲,在不妨害他人的限度内达到可以达到的情欲就是人的权利,只是强弱之分而已。
  • 原来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二位一体而有职责的区分,并建立在下述紧密的约束之上:即政府代表人民执行法律,人民则须遵守法律。

    • 农民生产稻米来养活众人,商人买卖物品以便利世人,这就是农民商人的职责。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
  • 此一个人必须时时刻刻记住相互平等的原则,这是人类世界最要紧的事情。

  • 立志向学,提高自己的才德,俾能达到和政府平等的地位。

个人总结

个人认为第二篇着重说了一个道理 **“人并非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在此之前,只不过是基于自身身份的基本权利上强弱有别。

而我们学习掌握了学识,才能明白基本权利相互平等的原则,以达到彼此双方平等的地位。本篇以 “人民和政府” 作为举例说明,“政府代表人民执行法律,人民则须遵守法律。”的相互平等,而非谁恩谁惠。

第三篇:论国与国平等

摘录

  • 凡名为人,无论贫富强弱,又无论人民或政府,在权利上都是没有差别的。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彼此就没有妨害权利的道理。就国家的权利来说,却没有毫厘轻重之别。如果无故受到欺凌,即使与世界为敌亦不足惧。
  • 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所谓独立,就是没有依赖他人的心理,能够自己支配自己。但如国人没有独立的精神,国家独立的权利还是不能伸张。
    •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就不会深切地关怀国事。
    • 在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也不能在接触外人时保持独立的权利。
    •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会仗势作坏事。
  •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若常常怕人和谄媚人,逐渐成了习惯以后,他的脸皮就同铁一样厚。对于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应当与人讲理的时候也不敢讲理,见人只知道屈服。所谓习惯、本性即指此事,成了习惯就不容易改变了。

个人总结

人独立才能国家独立,国家独立才能国与国平等。

独立精神十分重要,个人独立意识的觉醒靠的是学识,所以要不断学习,才能做到真正独立。

第四篇《论学者的职分》,讲述学者与政府的关系。

第五篇《明治七年元旦献词》,讲述了人民独立精神和国家独立的重要性,以及一国文明是需人民和政府相辅相成的内容。

第六篇《论尊重国法》,讲述了国法的重要性与国民的关系,并且需尊重国法。

第七篇《论国民的职责》,讲述了在国民的任务和职责的基础上,人民和政府各尽本分,和衷共济。

对于我自身意义不大,不做总结学习,领悟一下就好了。

第八篇:勿以自己的意志强制他人

摘录

  • 一个人的身体是和他人相离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自己的身体,运用头脑思维,自己支配个人来做他能做的事。
    • 人们既各有其身体,就应该利用这个身体,接触外界,获取物资,以满足其需要。
    • 人们既各具智慧,就应该凭着智慧来阐明事物的道理,以免迷失达成目的的途径。
    • 人们各具欲求,应当用这个欲求来激起身心的活动,借以满足这个欲望,而造成个人的幸福。
    • 人们各具有虔诚的本心,就应该用虔诚的意志来抑制情欲,端正方向,借以决定行止。
    • 人们各具自己的思想,应当凭此思想来立定作事的志向。
  • 所谓独立,决不是象乖僻之士那样离群索居,落落寡合。

个人总结

个人独立,掌握和支配自己是相关重要。要做到勇于探索接触外界,并且要有一定的思考和智慧避免迷失,再者需要欲求要激励自己获得幸福,在欲求中要有虔诚的心来控制端正自己,最后需要有思想来明确自己的志向。

个人独立而个人独往,是精神思想独立。

而后本篇讲到了个人与政府独立,个人与家庭独立,性别独立,个人与长幼独立,这些内容现阶段自身理解学习即可,不做深究思考。

第九篇:分述两种学问的主旨

摘录

  • 细察人们的身心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指个人本身的活动;第二,是指社会上伙伴之间有关交往的行动。
  • 以身心的活动来解决衣、食、住问题,使自己能过安乐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属于个人本身的劳动。但世间万物,对人都是有益的。
    • 人类只不过对自然界的物资,加以改造,使它为自己服务。因此人类所需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自然界已经提供了 99%,所加的人力只有一分,所以不能说一切都是人力造成的,其实人们只象是拾取路旁现成之物罢了。
    • 人们只是为着满足衣食住而生存,那么人生在世就只是生和死,死时和生时的情形毫无差异。
  • 人性最喜群居,不能孤立独处。只是和父子、夫妇共同生活,尚不能感到满足,还要同广大群众往来。交际越是广泛,越是感到幸福,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起因。
  • 人不可只以一人一家的衣食为满足。因为人们生来就赋有比此更高的义务,那就是必须投入人类社会,并以成员之一的身分,努力为社会服务。

个人总结

人们身心的活动总结来说是个人本身独立的活动,和社会交际的活动。

本篇来说个人衣食住行的活动是理所当然,本应如此的事情,而社会交际的活动才能让时代进步。而我认为现在是需社会交际产出价值之上,才能做到理所当然的个人衣食住行。以及说到若仅满足衣食住而生存那么只是生和死,个人不敢苟同,身边一切的一切都来之不易而需倍感珍惜,只是生和死就有点目光过于“长远”了。

后边还有社会与国家乃至世界的现状,是经社会活动产生的价值而传承发展。故天下学者应该为着社会的福利而努力,而非仅仅个人的需求。内容尚远,不做总结。

第十篇《赠中津旧友(续前)》,讲述学者研究学问的志向并非逐利,需艰苦忍耐。并且需对前途抱有希望以自身才智来学习进取。

  • 学者不要贪图小康,而须不怕粗衣淡食和寒暑之苦,不怕碾米采薪之劳。人们可以一面碾米一面求学,人的食物,并不限于西餐,吃麦饭,喝豆酱汤,也是可以学习文明事物的。

第十一篇《论名分产生伪君子》,讲述名分可能造成的偏颇以及在职分中将虚饰的名分(上下尊卑)混杂一谈,忘了名分而又丢了职分。

个人不做深究

第十二篇:论提倡演说

摘录

  • 演说一语,英文叫作“Speech”,就是集合许多人讲话,即席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他们听的一种方法。只要有十个人以上集合在一起,就一定有人说明集会的主旨,或发表个人生平的见解,或叙述当时的感想,养成当众发表意见的风气。
  • 用演说的方式说明事物,其重要与否姑不置论,现在且只指出一点,即口头叙事会让人自然产生兴趣的。
  • 为学不限于读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实已无待赘言。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
  • 学问的本旨不限于读书,而在于精神的活动。要想灵活进行这种活动,付诸实践,就非下种种工夫不可。
  • 殊不知必须做到内心沉潜如深渊,待人接物活泼如飞鸟,律己严谨不苟,待人豁达无边,才能称得起是真正的学者。
    • 不能只在内部一方面下工夫,而对外界的事物不甚了了。

个人总结

这篇倡导了演说的重要性,而进说明了个人学识的需要活用且付诸实践。身为一名真正学者要内部和外界都严格要求自身,最后映射到国家,需有内忧外患才能长远立足。不能仅限国内事,满足于本国的现状,并将其先进一部分情况与他国相较,自欺欺人。需要为国家前途而奋斗,赋予实践的真理。

第十三篇:论怨尤之害

摘录

  • 世间不道德的事虽然很多,但是对于人们的交往有大害的只有怨尤。象贪吝、奢侈、诽谤这一类的事,固然都是很明显的不道德行为。可是仔细思考,这些行为的本质并非完全不好,有时由于运用的场合,程度的强弱和进行的角度,就能免于不道德之名。
  • 诽谤和辩驳也是很不容易区别的。诬蔑别人叫做诽谤;发表自己所认定的真理以解除别人的疑惑,就叫作辩驳。
    • 在是非未定的期间,虽可将社会的舆论作为公道,但欲明悉舆论所在也很不容易。所以不能一见诽谤别人的人就马上说他不道德。要想区别它到底是诽谤还是真的辩驳,就必须首先寻求世间的公道。
  • 此外如骄傲和勇敢、粗野和率真、固陋和踏实、轻薄和敏慧等,都是相对的,要由运用的场合,程度的强弱和进行的角度来区分德与无德。
  • 怨尤对于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有害。今试追溯它的根源,就只是一个“穷”字。但这并不是指困穷、贫穷的穷,而是指堵塞人的言路,妨害人的活动那种行为,使人类的本能活动陷于穷迫。
    • 如果明白自己所以贫贱的原因,即如了解贫贱的原因在于自己本身,就决不会盲目地怨恨别人了。
  • 怨尤并不是由贫贱产生的,只是人的本能活动遭到束缚,处于祸福不能自主的偶然地位之人才易于发生。
  • 人世间最大的祸害是怨尤,而怨尤的根源是“穷”,因此不可不广开言路,也不可妨害人的活动。
  • 故言论应听其自由,活动应听其自由,富贵贫贱也只能听凭本人自行获取,不容许他人加以妨碍。

个人总结

讲述了怨尤是人们的交往中始终有害的观点。在其余公认的缺点中,由于运用的场合,程度的强弱和进行的角度,个人寻求世间的公道真理来论证是否道德。

而怨尤的根本缘故是指堵塞人的言路,妨害人的活动那种行为,使人类的本能活动陷于穷迫的“穷”。进而深入讨论到政府及个人层面,应言论应听其自由,活动应听其自由才能为其发展。

第十四篇《内心的检查》,讲述个人做事谋划计划的重要性,对其事业(人生智德事业)成败得失妥为盘算。再者说明了照顾的两种含义——“保护”和“命令”,需相依并存,不可混淆。

第十五篇:论怀疑事物与决定取舍

摘录

  • 轻信易受欺骗,怀疑可致真理。
  • 世界文明的进步,是由于人们钻研天地间的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人事两方面的动态而发现其真理所致。西方各国人民所以能达到今天的文明,追溯其根源,可以说都是从怀疑出发。
  • 虽说我们对于事物不可轻信,但如确系事实,亦不可轻加怀疑,即在怀疑之间,不可不善于辨别取舍,而学问要旨就在明辨此理。
  • 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虽然疑信取舍得宜并非易事,而我辈学者责无旁贷,却不可不以此自勉。我们认为空想不如致学,更须多读书刊,多接事物,平心静气,放开眼界,以求真理所在,自然会知何者应信,何者应疑。昨日所信,今日可能生疑,今日所疑,明日也许消释,一般学者不可不奋勉。责无旁贷,却不可不以此自勉。

个人总结

需要怀着一颗学徒的心时刻保持怀疑,以自我的判断来决定取舍,不断学习进步。而自我判断的前提不能空想,要致学去追求真理,实现带动价值的进步。

第十六篇:论保持本身的独立

摘录

  • 独立分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简略地说:一种是物质方面的独立,一种是精神方面的独立。

    • 物质方面独立,就是不在物质上求人帮助。
    • 无形的精神上的独立,则意味深长,牵涉广泛,看来似乎与独立之义无缘的事情上也具有这种含义。
  • 失去独立的精神,真所谓本欲求之反而失之。心中不能失去主宰,用钱应该得法,希望人们能制驭金钱而不为金钱所制,丝毫不要损害精神的独立罢了。

  • 议论与实行虽是两件事,但必须一致,这是一般人常说的话,但也只是一种议论,真能实行的究竟很少。

  • 议论与实行不可丝毫抵触,而应互相平衡。将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有益于世的道理,二者失去平衡时就会发生的弊病论述如下:

    • 第一、人的行动有大小轻重之别。
    • 第二、人的行动不论难易,有的效用较大,有的效用较小。
    • 第三、人的行动应该合乎规律,必须认清行动的场所与时间。
    • 第四、行动时如果思想不大周到细致,就会发生弊病。
  • 凡是理想过高,缺乏实际行动的人,有时会被人厌弃而陷于孤立。以自己的行动,同别人的行动相比较,本来自愧不如,但以自己的理想来观察别人的行动时,却感觉到大不满意,而自然产生轻视别人的念头。须知轻视他人亦不免被人轻视。互抱不满,互相轻蔑,终于不免招致怪物之讥,为社会所不齿。

  • 无论事之大小,如果想批评别人的行为,就应当首先设身处地仔细想想。对于不同的职业,更应考虑其行动的轻重难易。对于不同的事务,亦应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和他人的行动加以比较研究,才不会产生很大的错误。

个人总结

本篇讲述独立两种形态,以及议论和实行一致的重要性。

物质独立固然重要,但精神独立才能真正地实现保持个人本身的独立。不能失去内心主宰,被他人肆意影响精神独立。

议论和实行也就是需要言出必行。并且在两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议论理解过高而缺乏实际行动。议论他人之事时候,需要慎之又慎。

第十七篇:论人望

摘录

  • 在十人所视百人所指的情况下,预先信赖其人品,把社会普遍寄以希望的人,称之为有人望的人物。

  • 人们在社会上的人望,有大小轻重之分。如果得不到人们的信赖,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 让有百斤力量的人扛百斤之重,将千金之款借与拥有千金财产的人,这是根据实力行事,与无形的人望信誉无关。但是世上的人事,往往不是这样简单淡泊,有人无百斤之力,却能撼千斤之重;又有人虽无千金的财富,却能运用数十万元之款。

  • 人们在社会上的人望,既非由力量大小而定,也非由金钱多少而得,而是依凭聪明才智的活动和正直道义的信誉积累起来的。

  • 所谓有见识的人不求世间荣誉一事,似乎大可称道。但在决定求与不求之前,首先不可不辨明所求荣誉之性质。

  • 人们不仅可以谋求人望荣誉,而且应当努力争取,要紧的只是所求要恰如其分罢了。

  • 我们现在如果要想改正陋习,进入活泼生动的境界,多接事物,广事交游,知己知彼,尽量发挥一己的才能来为个人、为社会人类造福的话,就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 第一、必须学习语言。文字本为记事达意的有力工具,对于著述通信,尤为重要。但如与人接近和直接表达己意,则非语言不可,所以言词必须流畅活泼。
    • 第二、容颜要和蔼明快,不要使人望而生厌。胁肩谄笑,巧言令色、阿谀奉承,固属可鄙,而终日愁眉苦脸,如坐愁城,如丧考妣的人也令人生厌。须知容颜活泼愉快,是人的品德条件之一。
    • 第三、世人每多曲解“道不同不相为谋”一语,只要职业不同即老死不相往来,虽有同窗同学的交情,一旦离校分手以后,而忘置脑后。其实人们交朋友,不但不应疏远旧友,更宜兼求新交。

个人总结

本篇讲述了人望在于社会的重要性,而人望的前提是获取到别人的信赖。

在社会的人望也并非力量大小或金钱多少而得,而是依凭聪明才智的活动和正直道义的信誉积累起来的。

而且我们要追求于人望,以自身学识利用聪明才智的活动和信誉来恰如其分。

我们若想发挥一己的才能造福个人及社会,需具备参考上述三点条件。

后言

通篇读来,确实是一本近代思想启蒙的经典著作,深深感觉到了 “学识”“独立” 的重要性。

对于期间的一些篇章对于至今的我尚不受用,便一笔带过,或许有恰逢时机来回味一番,可以收获更多。

自此,与小友们共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